&esp;&esp;如今的贺兰食肆的用餐方式是桌餐点菜。可是这年头呼朋引伴在外头吃席的人是很少的——高欢和他的小伙伴们除外。
&esp;&esp;大部分人请客宴会都会设在家中,稍有传承的人家还会有家传特色菜,专门用来招待客人。
&esp;&esp;要是家里仆役人手不够,则会从外头食肆叫一桌饭菜回来,在家里招待。
&esp;&esp;食肆的主要客人实际上是往来商队。商队多则二十来人,少则两三人。领队者有的是大东家,有的是大掌柜,随行的则是伙计、小厮之流。
&esp;&esp;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,东家和小厮能一桌吃饭?
&esp;&esp;显然不会。
&esp;&esp;东家和掌柜们能上桌吃饭,小厮随从要么一边儿站着,等着领导的残羹剩饭;要么自己找个屋檐下蹲着,从怀里掏出不知哪一天的馕饼,就着冷水啃了。
&esp;&esp;这种情况下,贺兰食肆的用餐方式也就不算合适了。
&esp;&esp;“可是镇上其他的食肆、酒楼也是这么干的啊。”库姆疑惑。
&esp;&esp;贺兰定直言:“所以他们生意也不行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,他们有住宿生意。”住宿是主体,吃饭则是附带。
&esp;&esp;贺兰定分析了一下食肆生意下滑的原因,大致有三点:
&esp;&esp;1、怀朔的市场小,客源少。镇民们起先吃个新鲜后,就不会再来了。毕竟价格也不便宜,还不顶饱。
&esp;&esp;2、时人,更准确得说,怀朔镇的人们,上至富贵大家,下到小老百姓,都没有下馆子聚会吃饭的习惯。
&esp;&esp;3、食肆的主要客源其实是来往商人。可是食肆眼下大桌吃饭的方式又不适合商队的情况。
&esp;&esp;“分餐吧。”贺兰定想起了上辈子的工作餐和快餐店。
&esp;&esp;一人一个饭盆,有菜有肉有主食,还有汤。价钱不贵,还营养均衡。
&esp;&esp;“你觉得怎么样?”贺兰定问库姆。
&esp;&esp;“好是挺好的”库姆努力思考着,“那样的话,客人会多很多但是”、
&esp;&esp;“但是,那样也会损失一些其他客人。”一旦贺兰食肆变成什么贩夫走卒都能进的饭堂,那些自恃身份的人就绝不会再踏足了。
&esp;&esp;“那就开两家店吧。”贺兰定拍板,“一家平价快餐店,一家高档贵族会馆。”
&esp;&esp;第七十二章
&esp;&esp;贺兰定在部落生意上投入的时间多了, 花在学习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。
&esp;&esp;张肃和徐清二人皆是松了一口气,两人准备趁此喘息间隙好好充实一下自己,每日手不释卷, 倒是比求学那会儿还要勤勉认真。
&esp;&esp;二人被将军府召唤去谈话时, 皆是心虚。
&esp;&esp;毕竟段将军派他们是去教书的, 结果眼下的情形也不知道他们教课是教得好与不好——夫子该教的都教了, 不该教的也教了。学生学也学了, 可是学进了多少,有没有什么效果,那还真说不清。
&esp;&esp;“小公子勤勉不缀, 热忠学习。”徐清只谈学习态度, 不谈学习效果。
&esp;&esp;“聪慧且才思敏捷。”张肃对贺兰定也是一通夸赞。
&esp;&esp;段长听了越发心中可惜, 一来可惜自己没早早关注到胡儿外孙,倘若在贺兰定小的时候,自己就把他接过来教导抚养,说不得能培养个天纵之才, 且与段家会更加亲近。
&esp;&esp;二则是可惜自家这个外孙,有眼光, 有心计, 脑子也够,却一根筋地不愿改姓,不肯踏入官场。白白浪费了自己的资质,蹉跎了岁月。
&esp;&esp;听完两个夫子的教学进度汇报,段长枯坐书房, 长叹一声, “唉。”
&esp;&esp;“阿爹?”段宁在书房外探头探脑。他刚刚向两位夫子打听了情况, 知道都他们说得都是贺兰定的好话后, 便想着趁热打铁,再来为大外甥谋取些福利。
&esp;&esp;“听说阿定读书读得不错?”段宁笑嘻嘻的。
&esp;&esp;“是不错。”段长看着自家儿子,哪能不知道他心里打得什么算盘。
&esp;&esp;“罢了,你就将那些人给贺兰送过去吧。”打一棍子,也要给个甜枣。
&esp;&esp;“哎!”段宁高兴应下。达到目的后,再也不多留,脚跟一转就跑出了书房。